我曾在家庭教育的报告中说过一句话:“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这显然不是我“首创”的观点,也不是谁“发明”的理论。我说的只是常识。因为是常识,所以我原本没想过要专门撰文阐述——大家公认的常识,哪需专门“阐述”呢?但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对此表示不理解。当时我想,也许不理解这个常识的朋友还不止一个。说家庭教育重要,估计不会有人反对;但就重要程度而言,我说家庭教育远在学校教育之上,有朋友就想不通了。所以还是有稍微说说的必要。我们常常不切实际地夸大学校教育的作用,夸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直接的关联。最起码孩子的智力就取决于其父母的遗传基因,这点我们始终不愿意公开承认(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想的)。一个孩子优秀与否,首先(我说的是“首先”而不是唯一)是其父母决定的。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所谓“优生”不全是教师教育出来的,所谓“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注意,我说的是“不全是”。提到傅聪,我们会想到这位钢琴大师的父亲傅雷,而不会去想:他的小学老师是谁?中学老师是谁?傅聪当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杰作。还有莫扎特,我就不细说了。可能有人会反驳我:“傅聪、莫扎特这样的杰出名人有几个?拿这些个案说事,没说服力。”好,那我们就说说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而不会问:“这孩子的班主任是谁呀?”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养太糟糕倒有着重要的关系。关于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总书记曾经有过专门的论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意,“基本细胞”“第一所学校”——无论“基本”还是“第一”都说明了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其实,在总书记之前,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胜过学校教育这个观点。比如,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论述就很充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你看,在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儿童的“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已经被其父母决定了。也许有朋友说:“你说的是学前嘛,孩子没接触老师,其父母当然很重要了,但进入学校之后呢?”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父母的教育作用依然至关重要:“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他特别强调,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你们看,哪怕孩子进了学校,可依然“首先”是向他们的父母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这个问题时,提到有“六大力量”对儿童成长起作用,第一种力量便来自家庭。其他五种力量分别来自教师、学生集体、本人(自我教育)、书籍和街头结交。在这里,苏霍姆林斯把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排在诸多教育之首。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他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话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家庭教育不行,那学校老师的教育简直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法国一项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影响只有15%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成功,只有相关性,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唯一和孩子成功成长有因果关系的是家庭。这也得到了无数案例的证实——什么样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著名美籍华人教育专家严文蕃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学生成长中,学生自身背景因素占80%,教师的作用占13.34%,学校的作用占6.66%。其中学生背景中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等占60%,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兴趣等占40%。可见家境对孩子影响不能忽视,好的家庭教育能成就孩子健康发展的全程。所以我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的一切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父母的品质将决定孩子的素养。北京十一学校总校长李希贵曾对学生家长谈到学校教育时,这样说:“学校是用来帮你的,因为父母语文挺强,但你不懂数学,所以学校就帮你。因为你要上班没有时间,所以学校就帮你。学校无非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些神奇的作用。”我们强调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不是就忽略了学校教育呢?或者是不是像有人误解的那样,以为“你这个当老师的,在推卸学校教育的责任”呢?绝对不是。我不是说了吗?“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当然,紧接着我也说:“无论多么重要,学校教育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但请注意“重要补充”的“重要”二字。“重要”到怎样的程度?“重要”到不可缺少——是的,“不可缺少”!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也有一些力所不逮的地方,需要学校来补充。比如,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这是很多家庭所无能为力的,于是学校就来做这个事;又比如,人的成长还需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而孩子在家里缺乏集体生活,于是学校为你的孩子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和情境;再比如,孩子还需要类似于社会环境的那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气息,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也是单独的家庭所不具备的,于是学校为你创设这样的背景;还比如……算了,不“比如”了,因为需要的“重要补充”的还很多,难以在此一一穷尽。你看,我“比如”了这么多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可见我并没有否定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相比,它毕竟还是第二位的。而“第一影响”毫无疑问应该属于父母和家庭。千万不要用貌似“客观”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之类的中庸说法,来抹杀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同样,对任何一个家长来说,除了教育孩子,他还有自己的职业,有许多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和当父亲、当母亲相比,这些职业和工作依然是第二位的。我多次在家长会上对学生家长说过:“无论你的职务有多么尊贵,无论你的生意有多么兴隆,无论你的事业有多么崇高,但如果你的孩子没教育好,你的人生就谈不上成功,更毫无辉煌可言!无论你在单位如何被周围的人‘张总’‘杨局’地奉承,看上去很有‘成功人士’的面子,但只要你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你内心深处就油然而生只有你才知道的自卑和难受。”无论您的工作或生产岗位多么重要、复杂或需要创造性,请您记住,家里还有一项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去做,这就是育人。您的工作可以找人替代,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从畜牧场的看门人到部长。而真正的父亲是无可替代的!退而不休,李镇西仍然奔波在各个学校的讲堂之间。 同时,作为新教育研究院的院长,李镇西也继续不遗余力地普及着“新教育”。早在2000年,李镇西便开始参与、践行一些教育改革:从改变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孩子做起。慢慢地,如今这场新教育实验已经普及到了五千多所实验学校,五百多万师生。李镇西强调,“新教育”不“新”,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路径,它是对“回归朴素和幸福”的实践。常有人问我,“新教育”究竟“新”在哪里?其实,“新教育”并不“新”。追根溯源,作为一项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最初发端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因此也被称为“新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影响了整个世界,包括中国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伟大学校如尼尔的夏山学校、小林宗作的巴学园、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等,以及从罗素到沛西·能,从蒙台梭利、皮亚杰到怀特海、杜威,再到陶行知、陈鹤琴等许多著名教育家,都深受新教育思潮的影响。最早把“新教育”引入中国的,是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这一代教育家。当代中国的“新教育”,虽然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一样,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以及改良、创新,但我们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其实了无“新”意:“营造书香校园”新吗?“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吗?“尊重学生的个性”新吗?“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新吗?都是中外教育家说过的。
我们谓之的“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古”,而是根据当今时代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含义,并有了一些新的做法。朱永新老师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中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为什么要做新教育实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为什么要做教育?作家张晓风一次送儿子上学,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她感慨万千,回到家后写下了《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回答千千万万父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做教育的目的。做新教育也一样,不是为了学校有“特色”,有“品牌”,也不是为了“提升”学校所谓的“形象”,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新教育实验,就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新教育首先是真教育——警惕新教育的形式主义;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实验欲求何真、何以求真、真在哪里?
作为“以教师成长发展为起点”的新教育实验,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重要使命之一。所谓“职业认同”,就是把教育与生命融为一体。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我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而是为自己做。教育,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交织,是教师阅读孩子的故事,同时和他们一起编织故事,正如美国2009年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所说――“真正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还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孩子创作故事,他们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知道如何编辑故事、去掉错误,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这条河,每天都在向前流淌,有时平缓舒展,有时急速湍急,有时汹涌浩荡,有时又曲折回旋……于是,孩子的生命便摇曳多姿、惊心动魄起来。
面对这条河,教师是什么呢?有时候是泳者,在水中畅游,被水浸泡,享受着水的清凉;有时候是船夫,被河水托着,悠然自得,欣赏着河面的浪花和两岸的风景;有时候是漂流者,乘着汹涌的河水,劈波斩浪,一泻千里;有时候还可能是清污者,清除水面的污染物,排除河底的障碍,如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引导河水改道……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儿童的耳朵去倾听,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儿童的大脑去思考,儿童的感情去热爱……“教育就是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交织”,当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达到了这个高度,教育的一切——喜悦与烦恼、成功与挫折、赞誉与非议、欣慰与委屈,都与别人无关了,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教育心态与行为,更不会挫伤我们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十余年来,“新教育”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体验到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迄今为止,五千多所实验学校和五百多万师生的实践与成果已经证明,“新教育”是点燃教师理想与激情的教育,是唤醒孩子梦想与创造的教育,是让教育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是让教育符合人性、充满人性的教育,是给孩子和教师的未来留下温馨记忆的教育。新教育实验的实现路径——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那么,作为一所学校,新教育实验最开始应该从哪里起步呢?我的建议是:一、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新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体现在“营造书香校园”。朱永新老师说:“对于新教育实验学校而言,即使其他行动暂时还没做好,但只要把‘营造书香校园’做好了,那么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就成功了一半。”当然,“读书”从有教育那天就开始了,并非新教育发明,同样,校园开展读书活动也不是新教育首创,但是,新教育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比如,新教育研制了专门的阅读书目,提倡“晨诵”“午读”“暮省”,实行“每月一事”等等。当然,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创新。
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二、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对一所学校而言,最终应该让所有教师都参与新教育实验。但任何一所学校,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之初,都不可能使所有人同时在一个层面,总有人先行一步,或走得快一些。应该允许有些老师暂时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等。如果强行让所有教师齐步走,结果只能迫使有些老师敷衍应付,最后成为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明智而可行的做法是“底线”加“榜样”。所谓“底线”,就是常规,是全校老师都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对一个老师来说,即使暂时无法缔造“完美教室”,但他可以参加“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可以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新教育理念、探索“理想课堂”,可以加入专业阅读行列、参加新教育活动。“榜样”,则是少数新教育理念的坚定认同者和先行者。这群教师率先承担着诸如“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等项目。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选拔并有意识地培养这样一批种子教师,让他们成为新教育实验的“领头羊”。我们提倡使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种子教师都是发自内心愿意做新教育的理想主义行动者。伴随着种子教师的先行一步,学校要及时地、点点滴滴地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随时帮助他们调整和完善,同时,不断地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言说自己的探索实践,用一位老师的行动感染更多的老师,让一个老师的行为成为更多老师的行为。
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底线+榜样”
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缔造完美教室”是一个学校和一个老师做新教育实验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切口。如果说一下在全校推进新教育的所有行动还比较困难,那么,可以尝试先在一间教室里呈现。朱永新老师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完美教室”之“教室”,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群人共同生活的一段历程,强调的是一种班级文化的建设,一种高尚精神的滋养,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在具体实践上有自己的元素:自设的班级标志、自创的班级文化、自订的班级制度、丰富的经典书籍、多彩的班级活动、鲜活的生命叙事、丰富的班本课程等等。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通过及时推出一个又一个“完美教室”,可以为种子教师及所在班级提供展示平台,使“完美教室”缔造者的幸福能够感染到周围的老师。
四、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没有具体课程,再好的理念都是镜花水月。这里的课程,既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也可以是班级层面的。“卓越课程”,就是“为儿童未来走向卓越而准备的课程”,为了让他们的触觉更加灵敏,想象更加奇妙,心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充沛,视野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韧,为了使他们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抓“卓越课程”的研发,就抓住了新教育的根本,有了卓越课程,新教育就有了生命。此外,学校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一个孩子的成才,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新教育实验把孩子的父母也纳入了共同体,注重家校合作,提倡亲子阅读,主张共同成长。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路径,新教育实验重在朴素。“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内涵,都是教育本应有的内涵,只是有时候我们离初心越来越远了,为了提醒和强调,于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同样的,“新教育”所主张的,也都是教育本应主张的,本应去做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不再说“素质教育”,不再说“新教育”,所有这“教育”那“教育”,都回归到了“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卓越课程——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
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人,越朴素越高贵——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